我国当代心脏病学之父陈灏珠院士逝世,每个医生都学过他的《实用内科学》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1-04 01:50
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心血管病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灏珠,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0年 10月 30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享年 96 岁。
回望陈灏珠院士的医学道路,可以说是真正的「著作等身」,几乎每一个医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学习过陈灏珠院士的《实用内科学》。
图片来源:中国院士馆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1924 年 11 月 6 日,陈灏珠在香港出生。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奔波,「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母亲给了我很大影响。」他记得,小时候背诗文,不识字的母亲会在一旁听着。即使他背错了母亲也不知道,但她的认真执着深深影响了陈灏珠。
15 岁那年,母亲患高血压突然去世,陈灏珠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他说:「这也是我走上学医之路的原因之一,希望尽可能延长人的生命。」
1943 年,陈灏珠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韶关琼崖中学粤北分校毕业,随后进了中正医学院,从此踏上从医之路。
这一走,就是 70 年。
图片来源:新华网《人民的医生——我从医这 70 年》
1948 年,陈灏珠修完医学本科,因成绩优异被学校选送到当时的国立上海医学院的教学医院中山医院实习。1949 年,上海解放,陈灏珠实习期满,留在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从事内科和心血管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成为一名心内科临床医师。
1951 年,陈灏珠响应号召参加了上海市抗美援朝医疗队,在东北军区第二陆军医院救治前线转送下来的伤病员,同时帮助创建东北军区军医专科学校(现南方医科大学的前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颁发的立功奖状。
1951 年 1 月 25 日,上海市抗美援朝医疗手术大队在人民公园出发(图片来源网络)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冠心病少见,医学界对冠心病认识不深,对当今所用表达心脏肌肉严重缺血而坏死的「心肌梗死」这一病名,仍沿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来称谓,但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后并不都引起心肌梗死,因此用以代表心肌梗死并不恰当。
1954 年,年仅 30 岁的陈灏珠在陶寿淇教授的指导下,发表了论述「心肌梗死」的文章。这一提法在当时的医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在之后成为了我国心脏病学界公认的诊断称谓。
1972 年,陈灏珠升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1997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灏珠院士的一生中,从事医疗工作中立功 2 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 2 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和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8 项,其他等级奖 11 项。
陈灏珠院士说,对他影响最深的一句话是范仲淹的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一辈子,都在研究一颗「心」
1954 年,30 岁的陈灏珠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文章,成为中国第一个提出「心肌梗死」这一病名的医生。
当年中国罕见有这个病,大多数心脏病人患的是链球菌感染后造成的风湿性心脏病,因此并没有多少医生救治过患这种病的患者,也少受到医生的重视。
他基于国外大量文献,研究了住院心脏病患者的病种构成变化,推断出冠心病乃至心肌梗死患病率正在增加,而且未来可能会高发这个结论。
此后,他还完成了三个国内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首例」:中国第一例埋藏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手术,第一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和第一例血管腔内超声检查。
在上世纪 70 年代,陈灏珠完成了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居民血脂水平调查。在国际上首次确认了我国健康人的血脂正常值,就我国心脏病病种变迁、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率先做出提示。1976 年,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奎尼丁晕厥并取得重大成功。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
他历年发表论文 350 余篇,其他文章 300 余篇,主编书籍 12 本,参编书籍 30 余本。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心脏病学》,《内科学》第 3 版、第 4 版,《实用内科学》第 10~14 版,《实用心脏病学》第3版、第4版,《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第 1 版、第 2 版等国家级著作,编撰教材 40 余种。
而作为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陈灏珠院士说:「我这一辈子都在研究一颗『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007 年,陈灏珠院士设立「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奖助学基金 」,该基金由陈灏珠院士和女儿陈芸、夫人韩慧华捐赠人民币 100 万元作为留本基金,每年的利息收益用于奖助家庭经济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医学生。
2015 年,为了帮助更多医学生和青年医师成才,凝聚更多社会力量,支持复旦大学培养更多品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优秀医学人才,陈灏珠院士决定扩充基金规模,拓宽基金用途,把基金更名为「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人才培养基金 」。
陈灏珠院士助学金获得者感谢信
图片来源:《人民的医生——我从医这 70 年》